从“无冕之王”到“内容工人”

早上看了钛媒体推送的一篇媒体正在沦为今日头条们的“内容工人”,文章哀叹媒体辛苦生产内容,到头来让各种平台抓了去,自己只能沦为“内容工人”,和“三五线小镇青年”相提并论。

媒体的本职工作,是写稿

和教育水平最高不过大中专的三五线小镇青年比起来,一线城市CBD写字楼里的媒体从业人员至少也是本科起跳。“同工”其实没什么,劳动光荣,还能拦着不让别人干活吗?但“同酬”——流量平台按标准给钱——难以接受啊,专业人士这文笔不说能和骆宾王相比,和那些通篇菜场讨价还价式白话还乱打感叹号的文章,一眼看上去就高下立判,怎么能和他们拿一样的钱?我们的理想,是成为默多克那样的媒体之王,旗下公司涵盖新闻、出版、娱乐各大行业,迎娶华裔美人,分手还不用给钱……

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就已经衰落,饭碗不保这个事实,经由文化人感慨出来,颇为动人。一家家关停的报纸杂志,一声声“再无墨香”的喟叹——生不逢时啊!然而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就会遭到淘汰,出路又不是没有:像新浪那样,当门户;或者像后来各垂直领域的网站那样,把阵地从书报杂志,转移到了互联网上。人们只是不再习惯从报摊上购买,看新闻、评论、八卦的兴趣可一点没少。只要把稿子写好,还愁不能吃香喝辣?

广告还是广告

然而和稿费比起来,广告收入才是商业社会的给媒体的最佳馈赠。分软文和流量两大块,开头提到媒体的不满,来源于这两块利益的损失。

文章主要提及了“品牌”的丧失,是怎么影响收入的呢?软文是厂商出钱,媒体出人,写一篇不是广告身份,但内容百分之百是广告的文章发表在刊物上。汽车杂志一般是写某款新上市的车动力强劲、内饰豪华、操控灵敏;电子快消杂志则是某笔记本abcd面大亮,屏幕色域高,键盘手感好;音响类肯定就是“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一句講晒:通透!”

发软文,需要媒体有一定的公信力,这就是品牌的意义。评测类的媒体只有完全不收赞助费,结果才会公允(当然可能有技术上的失误,这是可以接受的)读者才会信服。为什么马桶都要贴个标签“CCTV推荐”,说明这个CCTV消费者还是信任的,这就是品牌的力量。而软文这种本该出现在广告版面,读者一翻而过的内容,以正文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增加了受众的阅读时间(值钱!),另一方面如果没反应过来这是广告,就在心里种下了草,要买了啊(更值钱)!本质上是一种以媒体的公信力为商品背书的行为,所以比一般广告更值钱。而媒体平台类网站兴起后,以Google news和今日头条为代表,厂商投放软文的渠道就更广泛了,选项多了自媒体——没错就是五线青年——原来的媒体软文不是不再投了,但起码价钱就要再商量一下了吧….

另一种广告基于流量。有家专业的IT业界新闻评论网站,文章有内部猛料,评论也很到位,读者不少。用户在电脑上加入收藏夹没事刷刷,手机上一般下个app或者看微信订阅号。这种用户每天的阅读会给网站带去流量,比如网站上可以插个广告条,微信每日推送可以夹带一条广告,明码标价招标,目标用户重叠的厂商肯定是趋之若鹜。然而自从内容被头条薅了之后,看文章不用来网站了,就连扒过去的内容里的广告,也被拿下,还美其名曰“提高阅读体验”。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今日头条被告也当了不止一次,结果现在又挖人又准备上市,生意不知多红火。为什么这样?就算没了今日头条,还会有明天后天大后天头条,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在服务器上放着,谁都可以拿走。说句看似歪理的真话:谁拿得又快又好,谁就能挺立潮头。

转型之路

比如开头提到的钛媒体,网站上一个传统广告都没有,推出了收费的专业版。这个看上去就很好,在已经专业的领域,更深挖一层,提供的服务肯定是大路货比不了的,能不能成,就看国内有没有足够多的用户支撑这个团队了。

或者像36氪那样,靠当媒体挣来的广泛的资源做孵化器,没准也能孕育出几只独角兽呢?

电影《神鞭》里说的好:“辫剪了,神留着”。就算海枯石烂,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是不会变的,需要变的,只是躺着就能把钱挣了的心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