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F到Google Code再到Github

开源软件得以飞速发展,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很难想像以3寸磁盘互相拷贝代码为主要交流方式的时代,指出对方一个bug要花多长时间。

其次,有了94年Linus发布的Linux操作系统(当然还有*BSD系列)作为一切应用软件的基础,开源软件开发者终于不用担心自己开发出来的成果别人没法看了。在这之前,必须得买个POSIX兼容的系统吧?没有几万美刀根本下不来啊。

前两个原因,只是开源运动得以发展的初始推手,像今天这样几乎所有的服务所有的工具都在网络上唾手可得——“软件吃掉全世界”的爆炸性发展,还是要归功于程序员界的社交门户——Github。

最早流行全世界的开源代码门户非SourceForge莫属,在开源软件筚路蓝缕阶段立下汗马功劳。作为单一的代码仓库网页版,它的没落也是因为有了各方面更胜一筹的Google Code,速度更快,镜像更多,支持的版本控制工具也更多。

程序员从来都是数字说话,但作为人,社交的需求在现实世界里限于工作内容而被压抑,在网上终于有机会释放出来——主打社交,附带管理一下开源项目的Github一出现,顿时风靡世界。

和SF和Google Code以项目/代码作为核心不同,Github以程序员的人作为主打产品。所有的项目,代码,issue,Pull Request,都以人为基础。人类的虚荣心,极大刺激了工作效率。能像想出一个平时不跟人说话的宅男,在网上有成百上千你的软件用户发帖:“大神,我需要xxx功能”“能不能支持一下yyy设备”时内心的成就感吗?

有些开发者投入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直到油尽灯枯,最终放弃项目,只有用心过的人才能理解那份投入和沉重吧。

有了全球程序员大联欢的Github,软件不仅仅在“吃掉全世界”,也在吃掉所有剩余时间。Github之后,再不会有新形态的开源代码集中式平台。以后,不是SkyNet,就是Fall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