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给孩子买手机?
什么时候给孩子买手机?
就像感觉到口渴才喝水已经晚了一样,等娃腆着脸对你说“我要买手机!”的时候,已经错过最佳时机。多半是娃被同学/小伙伴玩游戏或者新潮SNS app时的英姿——人有我无的情况下,真的看什么都如天神下凡,参见当年自己垂涎过的FC/MD/SFC/SS/PS——所吸引,这时作为爹妈的你,已经进退维谷。
首先明确一点,对“进退”的问题,选择“进”总是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正义的,因为“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所以“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给娃手机,以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是这个时代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然后,引导,观察,干预——嗯,跟带团队开发产品也没什么不一样嘛。
监督
但日常我看到更多的是“玩手机吧,安静一会儿”,更像父母感觉身体被掏空之后的无奈逃避,这还不如给娃穿上沙袋绑腿去跑上1000米,起码还能锻炼身体。要知道手机连接的是整个互联网,一个五光十色而又良莠不齐的虚拟世界,充满着三教九流各种你喜欢、讨厌甚至恐惧的人,如果你不放心让娃一个人出门,那么也不要让娃独自探索互联网——相比国民党拉来壮丁之后发一根木棍就派上前线和日本鬼子死磕——您和娃的关系怎么也得是“扶上马,再送一程”吧?
以下是我目前采用的监督方法,省心是不可能省心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省心的:
- 安装经自己选择的app,控制来源
- 每天用手机总时长控制,保护视力
- 防蓝光眼镜和OLED屏——这个更多的是心理作用,聊胜于无吧
- 娃玩手机,经常走到后面看看——在娃还不反感你的时候
最后一条最重要,希望大家看到本文的时候这条还有可操作性。
社交诉求
硅谷著名企业家和投资人Paul Graham《黑客与画家》里写到:
世界上是否还有人比美国的中学生在塑造个人魅力方面更加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的海豹突击队(NavySEALS)成员和神经外科的住院医生都成了懒汉。他们至少还有假期,有些人甚至还有业余爱好。但是,一个美国的青少年在醒着的每一分钟,都在琢磨怎样才能更受欢迎,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我并不是说这些青少年有意这样做。某些人确实是,小小年纪就成为了权谋家,但是大多数人不是。我在这里真正想要表达的是,青少年每时每刻都想融人群体之中。
美国学生是这样,中国的少男少女也别无二致,本来我还想加上“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但仔细想想,三十年前也没什么不一样。
让娃在班上长袖善舞、光彩照人,要是能帮娃做到这一点,30年后娃也会发帖感谢您的。而且据我的经验,“判断一个点是否落在一个锥体内部”“遍历/翻转红黑树”这种“必须掌握”的知识,在人生中起作用的机会,远远小于日常待人接物背后的心里模型。
哪天看到娃在用青涩可笑的手法自拍“x音”啥的,二话不说赶紧搜刮肚子里当年对电影和摄影的热爱,去帮助娃当上小伙伴里的明星吧!
手机是个人计算设备
什么是个人计算?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归纳演绎为我所用。比如每年寒假学校布置的“研究元宵节”的任务,百科里可以轻松查询,一次搜索就足以完成作业。教会娃搜索引擎的使用,就是给娃打开了阿里巴巴的大门。当然,在娃最初的1000次搜索时,您老最好在边上看着,随时给娃提供扬弃指导。
30年前的个人计算设备是个人电脑,这里得感谢我的爹妈当年让我入了门(看看这个活生生的例子)。
当时没有网络,能想象把abc盘里的可执行文件挨个找出来执行一遍的酸爽吗?
总结
给娃用手机事宜,总结如下:
- 早买
- 买屏幕好的
- 监督
- 把自己的本事交给娃
- 监督监督监督!
当然监督过程中对娃三观的影响,方式和方法,就是另一篇文章的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