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Cog上线两周的经验教训

2019年8月16号,主打RSS订阅+微社交的产品ReadCog上线了,相关服务如下:

  • 服务端(部署在阿里云)
  • web桌面版/web移动版
  • Slack频道
  • QQ群
  • tg群

推广活动

仅在朋友圈(我微信好友55人)和V2EX进行了推广,写了2篇推广文,算是微小规模推广,V2的帖有1417次点击,截止9月1日有83个注册用户。

经验

Github和微软账号登录,能有这么多用户,全靠不用注册,V2这个垂直方向上来的也以程序员为主:仅有3个微软账号登录,其余均是Github OAuth

教训:

自砍三刀

83个用户,其中没有任何订阅的有1/3,主打的两个流——信息流和评论流——一个都还没看到就流失了,当然评论流一开始只有站长的,只能算小半个,对用户来说就只有一个半流可看,但目前的做法是让用户自行去点一下,订阅推荐的30个源——应该反过来默认让用户订阅——不喜欢可以一键取消嘛!

推广不动:

  • 首先小圈推广的活性比全局低很多
  • 源不能开放影响活性
  • 评论更是全局开放的好

  • 上述因为审核制度而设计的机制,都将限制作为社交产品的推广——但没有500人的审核团队之前,UGC是不能开放的,ReadCog即便作为工具,我还想多用些日子呢……你懂的

ReadCog作为产品有波粒二象性,评论流主打的是社交,信息流则是作为工具,作为个人(非公司),很多社交方向的事情不能做,暂且先推进工具属性——每个热心用户都提的意见:“UI需要设计一下”可以排上工作日程了。

流量和转化率只是表象,核心是个人品牌的建立

Slack频道很专业,但对有多个频道需要频繁切换的用户来说,操作是很麻烦的,还是QQ/微信群模式最方便——tg群估计只有程序员会用——二十年没摸过QQ群的用户表示:真香!

未来计划

  • 建设品牌价值,打通微博/微信/B站/V2等之间的联系
  • 收集一下邮件地址,发发新Feature通知
  • 拍个视频啥的…